巨型大球閃現北京中軸線!太震撼了——
2025-01-17“太震撼了,滿滿的國風味道!”近日,巨大的球形牡丹花燈驚艷亮相廊房頭條胡同,吸引眾多市民游客拍照打卡的同時,也引爆了社交媒體的話題熱度。花燈的“懸浮”就位,標志著由北京建工匠心打造的北京坊二期項目已行至“最后一公里”,即將以“貫穿古今、融匯東西、老城煥新、和而不同”的理念點亮前門商圈的國潮新活力。
作為連接北京坊一期和二期的主干道,廊房頭條胡同是北京坊內部動線的交匯點。昔日的廊房頭條有“燈街”之稱,每逢正月十五,各鋪門前花燈競相點燃、大放異彩。此次亮相的巨型燈球正是北京坊二期化用這一意象,并引入現代燈光技術,打造的具有創(chuàng)意和觀賞性的燈光景觀,讓“燈街”這一歷史特色在城市更新中找到新的歸宿,將百年建筑與科技藝術完美結合。
作為北京中心城區(qū)老城更新的標桿,北京坊一期自2018年開業(yè)以來,便成為中軸線上獨具特色的活力商圈。2022年,北京坊二期在一期南側區(qū)域正式開工,旨在進一步升級北京坊商區(qū)的社交、潮流、煙火氣、藝術性元素,以更潮流、更活力、更科技的視覺呈現,打造“數字+新國潮”京城文化地標。二期項目總建筑面積約2.37萬平方米,地上兩層、地下兩層,建筑風格延續(xù)了吳良鏞大師提出的“和而不同”原則,充分尊重大柵欄歷史文化保護區(qū)老北京胡同以及民國后建成的西式風格商業(yè)建筑,最大限度保留城市歷史記憶。項目中和了南北兩側的建筑體量與風格,讓城市肌理巧妙過渡,老城風貌更加和諧,同時,結合一期空中連廊漫步體系,形成超3000平方米的天臺花園,打造中軸線上的北京網紅打卡點和“數字+新國潮”地下街區(qū)。
將前門大柵欄的繁華新盛景由藍圖變?yōu)楝F實,北京建工項目團隊肩負多方期待,也面臨著從空間利用到技藝雕琢的全過程挑戰(zhàn)和考驗。
二期項目建筑整體長300米,南北最寬30米,最窄僅13米,施工場地極其狹小,且周邊居民人口密集,并有多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此外,中心城區(qū)渣土運輸標準極其嚴格,所有建筑材料只能夜間進場。為此,項目團隊采用“24小時工作制”,即:白天施工作業(yè),夜間籌劃材料進場安置各事項,所有布設全部細化到以10分鐘為節(jié)點,專職人員負責運輸車輛、社會車輛和行人的交通引導,保證最大運輸效率。
項目樓體造型高低錯落,僅首層標高變化就達15個,面對復雜的施工條件,項目團隊堅持技術先行,深化BIM技術應用,在地下結構施工中,通過軟件模擬,優(yōu)化“逐層退挖+逐層回填+逐層拆撐+逐層施工”的施工工藝,預判潛在問題、優(yōu)化工序銜接、提高生產效率。在首層施工中,項目團隊依托BIM模型,開展深化設計及技術交底,并在施工中進行標高校核,提前一個月順利完成主體結構封頂任務。
項目距離正陽門箭樓一步之遙,基于此,外立面的整體風格響應老城整體保護和中軸線申遺要求,使用傳統(tǒng)的“木、石、磚、瓦”等建筑材料,采用傳統(tǒng)施工技法,原址、原貌恢復胡同肌理和傳統(tǒng)風貌。12米高的主體建筑以青磚灰瓦為立面風格,同時采用紅磚進行局部裝飾點綴,力爭呈現新舊結合、兼顧傳統(tǒng)與現代、與周邊環(huán)境協(xié)調的和諧視覺觀感。為了讓傳統(tǒng)的磚墻體系與現代的幕墻體系完美融合,項目團隊反復精雕細琢巧打磨,采用了“借力”的施工方案,將磚墻的荷載通過小的懸挑結構平穩(wěn)地傳遞至主體結構樓板,在保證安全的同時,讓建筑物穿上美麗的外衣,完美解決了連接問題和墻體保溫問題。
眼下,花燈還在進行維護,相信不久的將來,這個寓意富貴、吉祥、幸福、繁榮的巨型大球會給人們帶來更大的驚喜。
本文部分圖片來源于官方,轉載請注明來源!
內容策劃:北京建工黨委宣傳部